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二、投机者 (第5/7页)
因门槛太高未能入局。项目一年后上市,市值翻了六倍。她没在二级市场恋战,开盘两天后清仓,大赚一笔。 除了通过熟人绕路外,她还喜欢擦边,在规则缝隙中捞金。比如将未上市的项目股权等打包成信托产品,再拿着受益权凭证去风控较松的银行做质押融资,最后将这笔钱投入新的高收益项目——定向增发、夹层债等。 早期沉韫并不在乎项目成长性,只要其能够短期兑现。从09到12,短短三年间,她的资产总额已逼近两亿。但这样依赖不透明性的模式无异于钢索上起舞,风险极大,尤其在政策风向转弯时。 12年初,沉韫在一个政府口头背书的民企债券项目上踩了坑,哪怕及时抽身还是折进去八百多万。 她意识到这样迅速套利的模式已不再适合当下环境,不仅资金腾挪成本越来越高,监管也越来越严。 之后她开始冷却手上的资产组合,卖掉了几个不确定性高的未上市项目,缩减杠杆,把部分收益转回离岸账户。 就在急需转型的当口,沉韫从好友口中听说了周宇麟。 此人早年在Godewave担任软件工程师,后自己带资本带团队回国创业,技术底子极硬。 更让沉韫感兴趣的,是他在创投圈的投资路径。通过设立在香港、新加坡的几只家族型SPV基金,以有限合伙人或种子轮个人投资者的身份出现在多个初创项目中。 传闻他愿意给好项目天使资金、帮忙对接FA财务顾问、甚至亲自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